家住外岡的“新嘉定人”楊勇,是一個從貴州大山里走出來的山娃子,他用了10年時間從窮鄉僻壤走進了大城市。同樣的10年,楊勇用自己的方式,幫助大山里的其他孩子走出大山。 “當時,我還在外打工,做門衛,600多元的月薪。但是看到貴州山區里的孩子無書可讀,就想起自己的童年,我覺得我該做點什么。”楊勇說。 楊勇出生在貴州,是水族和布依族的“混血兒”。童年最深的記憶是一家8口人擠在2間磚木結構的房子里,睡得是草席和木床。 為了讀書,他要走4公里山路上小學,初中走8公里,高中要走15公里。楊勇回憶。因為父母的堅持和自己的努力,楊勇成了村子里唯一的高中生,并帶著族人的希望走出了大山。 也許正是這份經歷,讓楊勇開始了義務組織社會上的志愿者從事志愿助困活動,這一干就是10多年。 2009年,楊勇被公司提拔至技術部經理,年薪15萬。換句話說,他當時一年的薪水就可以在老家的省城買下一套大房子。可他卻在第一時間做了一個決定,我要辭職去山里支教,這一去就是5個月。 楊勇去的村子,是貴州最偏遠的山區,根本沒有人愿意去那里支教。當地唯一的小學,從最近的村落出發還要走10公里沙路。“學校原本就靠一個校長支撐,他同時也是學校唯一的老師。 他一個人教50多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,而他僅僅小學畢業。”楊勇回憶道。看到這一切,讓楊勇更加堅定了自己信念——我可能改變不了現狀,但是我能盡我能力所及幫助他們找到希望。 楊勇是這樣想,也是這樣做的。回到嘉定后,楊勇創辦了自己的公司,從事汽車檢具的生產。走進楊勇的企業,就像一個少數民族的大家庭,員工們戴著侗族的手環,水族的耳環,或是身穿布依族的服飾。 公司里30多個人,來自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,最小的年僅19歲。而楊勇即是這里的“楊總”,也是員工們口中的“大叔”。 “叫他‘叔’,不是因為親戚關系,而是他像家人一樣待我們。”穿青族的小伙張應祥說,“我就高中畢業,本想來上海隨便找個體力活。沒想到,叔會教我技術。3年不到,我已經是這里的車間主任了。還有,我妹妹讀書的事,叔幫我家解決了學費,她能完成自己的大學夢了。” 還有一次,公司里水族姑娘小麗迷上了“傳銷”,幾天沒來上班。楊勇撥通小麗手機后,發現小麗說話有些吞吞吐吐,隨即就用水族的語言詢問情況。 原來,小麗被傳銷組織騙取天津后,被控制了起來。楊勇二話沒說,當天就去了天津,報了警。最后在公安的幫助下,將小麗救了回來。 身邊常常有人笑話楊勇:“你從門衛做到老板,能力是強,但你不會用人。招工怎么都找些‘問題少年’?” 在楊勇的企業,有這么一個邏輯——錢在半巖,不苦不來。這是楊勇長掛嘴角邊的一句水族俚語。“在這里,只要你肯吃苦,從鉗工做起,學完鉗工送你學檢測。吃苦耐勞的再送你去學制圖。學會了制圖,去哪家企業都能謀求一個好職位。”楊勇每年暑期都會去甘肅和貴州,他幫助大山里的少數民族孩子到上海就業,鼓勵他們掌握一技之長。 在楊勇看來,沒有人天生就是“問題少年”。對于大山里的孩子,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,給他們希望才是最重要的。去年,在楊勇的帶領下,該公司一年的銷售額突破了1000萬元。 (嘉定報記者/李華成;編輯/糖糖) 原始出處:《嘉定報》
Contact: 楊勇
Phone: 18121026483
Tel: 021-59960761
Email: yangyong@www.fast-eyes.com.cn
Add: 上海市嘉定區匯德路600號